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讲义:第二章第一节
2020-03-10 13:58:35   来源:环球教育在线   评论:0 点击: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多用物价指数测量通货膨胀率。

  1.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总需求是由有购买和支付能力的货币量构成,总供给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所以也就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引起了物价上涨。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根源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变化,在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物价上涨。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主要是货币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就会因为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又会引起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再次引起物价上涨,往往造成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商品和劳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垄断存在的情况下,垄断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提高垄断产品价格,以赚取垄断利润。当垄断企业产品价格提高后,以垄断企业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其他产品的成本相应提高,于是又带动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往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但由于需求过度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促使工资提高,因而转化为成本(工资)推进的因素。

  (4)结构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还可以在整个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均衡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而引起。在社会总供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会引起经济中某些部门处于需求增加的状态,而另一些部门处于需求减少的状态。

  需求增加的部门或地区,物价和工资上涨;需求减少的部门或地区,则因价格和工资刚性,其工资和物价却没有相应下跌,因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同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价格和工资上涨后,也会导致需求减少部门的工业品成本增加,价格也随之上涨,其结果仍然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型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正常发展。在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性投资风险加大,生产部门的资金会转向商业部门和进行金融投机,导致社会生产资本总量缩小。通货膨胀会使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受到破坏,成本、收入、利润等均无法准确核算,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由于价格信号扭曲以及地区间物价上涨不平衡,会导致商品脱离正常的流通渠道,向价格上涨最快和水平最高的地区流动,导致商品供求不合理,加大运输成本,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涨。同时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商品抢购、囤积居奇等现象,会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矛盾。

  (2)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一般来说,依靠固定薪金收入的职员、工人、雇员,由于薪金调整总是慢于物价上涨,因此往往是最主要的受害群体。而作为雇主的工商企业则因雇员的工资增长幅度小于物价上涨幅度,实际利润率会有所提高;那些经营垄断性商品、从事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投机商和不法经营者往往是最大受益者。

  第二,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配。通货膨胀使债务人的实际债务减轻,而成为受益者。而以一定利息为报酬的债权持有人,会由于实际利率下降而受到损失。第三,通货膨胀降低消费规模。通货膨胀使币值下降,人们在分配中得到的货币收入的实际价值下降,实际消费水平也就随之下降。

  (3)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常常会引起居民挤提存款,用于抢购商品。而企业争相贷款,将贷款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赚取暴利。这会导致银行资金紧张,扰乱了金融领域的正常秩序。

  第二,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公众失去对本国纸币的信心,不愿意接受和使用纸币,甚至会出现排斥货币的现象,导致一国的货币制度走向崩溃。第三,由于通货膨胀使生产领域受到打击,生产性投资的预期收益普遍低落,而流通领域则存在过度的投机,导致经济紊乱。第四,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领域的混乱,会直接波及整个社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不公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府威信下降,政局不稳定。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一,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也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贷款能力减弱,货币乘数降低,派生存款数量减少,达到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第二,提高利率。中央银行提高基准利率如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筹资成本提高,减少融资规模,导致贷款规模下降、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提高后,市场存款利率会相应提高,这会对集中社会储蓄、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2)紧缩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赋,目的在于抑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购买力减弱。节支的措施主要是压缩政府机构费用开支,抑制公共事业投资,减少各种补贴和救济等福利性支出。通过控制财政支出,削弱社会集团购买力,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紧缩的收入政策、积极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措施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二)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也是货币供求失衡、物价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对整个经济增长也同样有着不利的影响。

  对于通货紧缩的含义,尚有不同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单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

  第二,双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

  第三,三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1.通货紧缩的原因。

  (1)货币供给减少。主要是由于政策时滞的原因,在通货膨胀时期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投资和需求的下降,进而影响社会有效供给。

  (2)有效需求不足。当实际利率较高时,消费和投资就会出现大幅下降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物价持续下跌;金融机构贷款意愿下降和提高利率时,会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物价下跌;制度变迁和转型等体制因素,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即期支出大量地转化为远期支出,也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

  (3)供需结构不合理。由于经济中存在不合理的扩张和投资,造成了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和过多的无效供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加剧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跌。

  (4)国际市场的冲击。对于开放度较高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下降,外资流入减少,导致国内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下降。

  2.通货紧缩的影响。

  (1)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一方面,通货紧缩会使实际利率提高,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上升,会导致投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预期价格下降,投资预期收益的减少,也会使企业投资意愿下降。

  (2)减少消费需求。在通货紧缩过程中,物价下跌使货币实际购买力不断提高,人们会尽可能地推迟支付,导致消费支出的延迟和消费规模的减小。

  (3)影响社会收入再分配。通货紧缩会使政府的收入向企业和个人转移,主要是通过降低所得税实现的;会使企业在价格下降中受到损失;会使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会形成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资金再分配。

  3.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1)扩大有效需求。扩大投资需求的对策主要是: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刺激企业及民间投资;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增加消费需求的对策主要是:消除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组合,引导社会消费稳定增长;提高公众收入水平,增加其购买能力以提高消费需求;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财政开支,兴建公共工程,增加财政赤字,减免税收。扩张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入有价证券等手段,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扩大货币乘数,增加社会货币供给总量;降低基准利率,以减少商业银行借款成本,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总需求。

  (3)引导公众预期。通过公开宣传等措施对公众进行政策性引导,调整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对扩大投资需求和增加消费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上一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讲义:第一章第三节
下一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讲义:第二章第二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学苑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学苑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381614337,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Copyright ©2020-2024 学苑网 (edu24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381614337@qq.com. 京ICP备09050833号
热线电话:010-88875568 13811479209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