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讲义:第二章第四节
2020-03-10 14:01:10   来源:环球教育在线   评论:0 点击:

第四节 外汇与汇率

  一、概述

  (一)外汇的概念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我国2008年8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一)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二)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四)特别提款权;(五)其他外汇资产。”

  外汇一般常指自由外汇,作为自由外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征:以外币表示的外国金融资产;在国外能够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二)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的折算比率,是以一国货币来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在确定两种不同的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时,由于两种货币都可以作为计算对方货币价格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外汇汇率,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还是用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就涉及外汇汇率的标价方法问题。

  根据采用哪一种货币作为标准的不同,汇率有不同的标价方法。最通常使用的是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本币的标价方法,又称为应付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的数额作为标准保持固定不变,应付本币金额随着外币和本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动。

  一定单位的外币折算成的本币数量比原来增多,说明外币汇率上升或本币汇率下跌,即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反之,一定单位的外币折算成的本国货币数量比原来减少,说明外币汇率下降或本币汇率上升,即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人民币汇率也采用这种标价方法。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外币的标价方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币的数额作为标准保持固定不变,应收外币金额随着本币和外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动。一定单位的本币折算成的外币数额比原来增多,说明本币汇率上升或外币汇率下跌,即本币升值或者外币贬值。反之,一定单位的本币折算成的外币数额比原来减少,说明本币汇率下跌或者外币汇率上升,即本币贬值或者外币升值。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货币,如英国和美国等采用间接标价法。

  (三)汇率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汇率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1.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固定汇率是指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浮动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官方制定,而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可以自由浮动,官方在汇率出现过度波动时才干预市场。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由浮动、管理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浮动等。

  2.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即期汇率也称为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双方成交当天或两天以内进行交割的汇率。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到了交割日期,由协议双方按预定的汇率、金额进行钱汇两清。

  3.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官方汇率是外汇管制较严格的国家授权其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的本国货币与其他各种货币之间的外汇牌价。市场汇率是外汇管制较松的国家在自由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交易的汇率。

  4.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由官方公布的或在市场上通行、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实际汇率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

  二、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货币在国际结算和国际汇兑领域中都可以按不同货币各自的含金量加以对比,从而确定货币比价,即铸币平价。在当今不规定含金量的纸币制度下,货币购买力的对比是两国汇率决定的基础,即货币购买力平价。在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当一国存在较大国际收支逆差时,说明本国外汇收入比外汇支出少,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供给,会造成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当一国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时,说明本国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而进口减少、外汇支付减少,这时,外汇供给大于支出,从而造成本币对外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二)利率水平

  当一国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流入,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使本币升值,外汇贬值;反之,当一国降低利率或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从本国流出,由此对外汇需求增大,外汇升值,本币贬值。

  (三)通货膨胀因素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是根据各自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因此,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随之下降,于是其对外币比价同样趋于下跌。

  (四)政府干预

  各国政府为了稳定外汇市场,或者使汇率的变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形式主要是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以改变外汇供求关系,促使汇率发生变化。其影响汇率变动的能力,取决于该国金融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五)一国经济实力

  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奠定其货币汇率高低的基础。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低、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外汇储备充足、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合理,则标志着一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既形成本币币值稳定和坚挺的物质基础,也会增强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导致本币对外不断升值。

  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高、国际收支巨额逆差、外汇储备短缺、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失衡,则往往标志着一国经济实力比较弱,使本币失去稳定的物质基础,人们对其信心下降,从而导致本币对外不断贬值。与其他因素相比较,一国经济实力强弱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长期的。

  (六)其他因素

  一些非经济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波及外汇市场。比如一国政局不稳、有关国家领导人更替、战争爆发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有关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秩序和经济前景,从而造成外汇市场上人们的心理恐慌,人们或者寻求资金安全保值,或者进行投机获利,都会引起外汇市场行情的波动。另外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引致外汇市场汇率波动。

  三、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一)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民币跨境被广泛使用。较为完整的定义是,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行使货币职能,逐步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逐步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的外汇管理体制发展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严格外汇集中计划管理,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外汇收支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改革开放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沿着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不断培育和增强市场机制在配置外汇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方向转变。1978年以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这一阶段以增强企业外汇自主权、实行汇率双轨制为特征。这一阶段,外汇管理体制处于由计划体制开始向市场调节的转变过程,计划配置外汇资源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市场机制萌生和不断发育,对于促进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创汇、支持国内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此后,中国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二阶段(1994—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初步确定。1994年初,国家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主要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此后不断改进外汇管理体制。这一阶段,我国初步确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制度框架。

  第三阶段(2001年以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2005年7月21日,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与此同时,外汇管理方式加快从重点管外汇流出转为流出入均衡管理,逐步建立起资本流动双向均衡管理的制度框架,在2008年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确立了均衡监管思路,并在行政法规层面明确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外汇管理体制,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冲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

上一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讲义:第二章第三节
下一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讲义:第三章第一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学苑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学苑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381614337,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Copyright ©2020-2024 学苑网 (edu24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381614337@qq.com. 京ICP备09050833号
热线电话:010-88875568 13811479209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21:00